5月25日,记者来到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的吴花园村,看到原先楼房交错的村子拆除得利利索索。然而以前,可不是这番景象。莱城区2010年启动包括吴花园在内的4个城村改造项目,全区干部靠上参与拆迁,到最后竟然全部“瘫痪”,“拆不彻底,建不起来,搬不回来”的尴尬局面延续了3年。
在莱城区凤城街道办,书记李秋超告诉记者:“再次启动吴花园改造拆迁时,我们认真分析了拆迁难这一问题。最后归结为两条,一是拆迁户对政府不信任,总觉得有人情在,有暗箱操作,二是对个别拆迁户无休止的欲望没有约束措施。”
“这时候,党委决定,在拆迁中政府退一步,最大限度还权于群众,通过民主管理和监督,实现群众的事情群众办。”
街道党委决定在吴花园成立“拆迁自治改造委员会”,让群众自主拆迁。街道办仅派副书记王振军等三人组成指导组,到村里指导拆迁。区委书记栾健说:“‘自改委’的成立,是依靠多数群众去做少数群众工作的典型。通过村民自治的办法,有效地破解拆迁难题。”
最终,吴花园老村片区259户,每5户推举一名代表,组成47名候选人。这47人再每5人选出1人,形成了9名委员组成的“自改委”。2013年12月16日,吴花园老村片区拆迁安置方案表决大会现场座无虚席。在主席台就座并表态发言的,不是街道领导和村干部,而是9名“自改委”成员。这次会上,经过“自改委”多次修订的方案,有96%的村民表决通过。
拆迁的第一天,村里就有107户签了协议。但10天后,60多户的“漫天要价”让整个拆迁变得举步维艰。
“我们不清楚这些人的情况,但左右邻居清楚。实行‘利益捆绑’,是有效的约束措施。”王振军告诉记者。
拆迁方案详细规定了“利益捆绑”的条款。全村6个片区签约率达到100%,方能享受1万元的奖励。一户不拆,所有户的奖金及房屋补偿款不发。补偿方案一户不同意,全片不得开始签协议。
“利益捆绑”让群众走到了拆迁“前台”。已签协议户由“自改委”牵头,入户做动员工作。村民吴茂英等十几位妇女自发组成的工作组,费尽了口舌:“方案都是咱老少爷们定的,没偏没向,别因为少数人损害了大家伙的利益。”好多户就这样被左邻右舍劝说接受了拆迁。马年春节前的最后一天,村民全部签订协议。
拆迁“放权”给“自改委”,街道党委的作用是啥?“放权不等于放手,我们的任务就是全力抓政策把关、节点控制,体现出党委的驾驭能力。”李秋超说。
拆迁工作并非一帆风顺。剩下20%拆不动时,“自改委”把原因推到指导组身上:“成立了‘自改委’,就得俺们说了算,你们乱指挥啥?”了解情况后,街道党委撤回了指导组。10天后,“20%”没少一点。眼看最后期限越来越近,“自改委”只得请回了指导组,共同商议办法。
指导组建议“自改委”重新分派工作组,组长由个人报名,组员由组长挑。这成为攻坚阶段突破20%户的转折点。2月17日,吴花园老村居民敲锣打鼓,给街道党委送来了一张喜报:“吴花园社区用两个月,顺利完成了259户拆迁计划!”
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邢占军教授告诉记者:“‘自改委’这一基层民主自治模式,对于破解拆迁中的官民对立、矛盾激化起到了作用。如何发挥好这类组织的作用,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一项新课题。”
在吴花园拆迁经验带动下,三四月份,莱城区西关、东升等社区陆续成立“自改委”,开始新一轮旧村拆迁改造。
|